top of page

《我家後面有小河工作坊》- 共創編織藝術行動

已更新:2019年5月13日


◆ 時間|2017/12/9(六)14:00-17:00 (親子場)、2017/1212/2 - 2018/1/6 每周六14:00-17:00

◆ 地點|興隆路一段63號後方後巷空間

◆ 活動介紹|

為開啟居民對於後巷空間經營使用的多元想像,《共創編織藝術行動》邀請民眾一起參與編織課程,有單場次的親子工作坊,及文山社區大學系列性課程,透過藝術創作,讓編織作品點綴後巷環境,將編織作品設置於公私有地邊界上,圍塑成造型壁面,隔絕私有地空間的髒亂環境,並且讓共創後的成品展現於空間上,引發社區或是環境上更大的關注,延續空間公共討論後巷空間。在這場行動中從教室功能,轉變為藝文走廊。



  • 第一階段:醞釀→一日性的親子型共創編織課程。

  • 第二階段:培力→系列性的社區型共創編織課程。

  • 第三階段:串聯→以成果展展現方式,讓學員成果呈現,也促進更多社區其他團體的串聯。


1. 親子型系列:《依山小綠洲─共創設計課程》共創編織課程


◆ 簡介|

以水為主題,邀請於芬蘭留學工業設計專長的高贈穆老師進行編織創作指導,教授萬福國小、武功國小社區孩童、家長以及文山社區大學的學員共創藝術作品,裝飾點亮消失的萬盛溪空間。


上圖為 帶親子認識萬盛橋空間與萬盛溪歷史

上圖為 親子共創編織網袋




2. 社區型系列:《依山小綠洲─共創設計課程》共創編織藝術課程

◆ 課程介紹|


上圖為 設置白色小屋前哨站,形成暫時性的戶外教室基地,社大學員共同創作編織作品



3. 社區型成果展- 尋見萬盛溪後巷元宵節

◆ 時間|2017/2/24 ( 六 )

◆ 地點|興隆路一段63號後方後巷空間

◆ 介紹|

自2017年12月中旬,一群文山社大學員與編織藝術老師,在曾經是水路的後巷進行六週的共同創作,以布邊條編織出流水的意象,希望展現萬盛溪曾經的活力。2/24( 六) 這一天,《尋見萬盛溪-後巷元宵節》活動,除了編織成果展外,還有〈萬盛溪水路導覽〉與〈Hemmeli 小燈邊織課〉活動,帶領大家從萬盛溪的上游走訪她的足跡,在路上尋水,聽她的故事;在前身是溪流的蜿蜒後巷進行燈罩編織,最後我們一起點燈,照亮萬盛後巷!


上圖為 文山社大文史老師何文賢老師帶領學員從寶藏巖出發,探訪萬盛溪水路。

上圖為 編織成果展當天,萬盛里徐里長、武功國小邱校長、文史工作者何老師都有來共襄盛舉。




上圖為 2/24 尋見萬盛溪後巷元宵節- 活動流程海報。


相關報導


Comments


©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