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說一個依山而居的故事
位於蟾蜍山以南,仙跡岩以北,山勢環繞的依山地形,昔日曾有豐富的水文生態,萬盛溪、瑠公圳、霧裡薛圳、流經此地。而群山環繞的前山地勢,也富含豐富的煤礦,藉由載送煤礦的輕便車,將貨物由轉送至「景美」「十五分」兩站。景美地區的聚落發展及道路走向都與當地水文、煤礦產業息息相關。讓我們一同說一個依山而居的故事。
水文生態
聚落信仰
煤礦鐵路
街頭巷尾
全台首圳,引水自「霧裡薛溪」(今名景美溪)而得名。為清朝雍正年間由墾戶籍資興建,因此又名「周七股圳」。1940年代起,農田大量改為建地,因此不再需要用水灌溉,填平改為道路,改建為溝渠,甚至直接被排入汙水。第一支線自文山區向東流經蟾蜍山與台灣大學。
為灌溉興福庄的農田,於景美國小左前方以暗渠引水,經景後街再延景美山山邊,將灌溉用水送至景興國小附近。現在此一支圳遺跡已不可尋。
取新店溪水,流過新店大坪林,跨景美溪後經景美街區(清朝時期經景美街,合併後改走景文街),在萬盛街處與原霧裡薛圳立體交叉,到公館止為幹線。
位處三面環山的谷地,在村落中有一溪流作為民生排水用,俗稱大溝,正式名稱為萬盛溪。中後段與霧裡薛圳圳道合併。目前僅剩部分地段為開蓋狀態。
02祖師廟
02集應廟
03永豐煤礦
03新益煤礦
03萬隆煤礦
03芳川煤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