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圳道空間紋理保全及活化─願景交流會

已更新:2019年5月13日


◆ 時間| 2019/2/20 (三)

◆ 地點|臺北市都市更新處1703會議室

◆ 活動介紹|

在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計畫之下,依山小綠洲以臺北市依山地區(景美萬隆)為示範,操作具有社區參與的地區規劃,迄今已累積四年的民眾參與行動。為能持續轉譯操作經驗,接軌都市規劃,與上位計畫對話,2019年依據更新處推動政策需求,研擬《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後續預期將進行公告,將地區範圍內具有特色的空間可以納入審議原則或其他政策工具,讓水圳紋理在面對開發時有機會可以用多元的手法進行保全。


為產出《依山小綠洲-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我們依對象對於議題觀點的方式,分三個階段工作坊:以「民眾願景共識」、「開發端與技術專業回饋」、「公部門意見回饋」進行設計,在工作坊的滾動下逐步整合意見,回饋至作業準則中。


「圳道空間紋理保全及活化」願景交流會,邀請空間專業者與開發業者共同對話,打開水路紋理保存與都市再生並存可能性之想像,同時釐清於文山區落實之可行性及困難處,作為下一階段準則調整之依據。


◆ 活動內容|

為引導開發者認識及理解維護文山區水文化特質的重要性,邀請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文山學程召集人-何文賢老師分享文山區水路現況,從水路遺線空間到開蓋明渠,何老師透過照片帶領大家穿梭巷弄,看見水路空間的不同樣態,以及分享社大長期耕耘水文化復興的經驗想法。接著進入《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的草案構想說明,帶入對景美地區水環境營造的整體願景,在圳道紋理的保全下,讓開放空間與水文化有結合的機會,開放空間有故事,環境品質得以與社區連結,開啟城市再生與水紋理並存的多樣可能性。


本場次交流會聚焦於三項議題討論,包含:

1/「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再生作業準則操作工具定位

2/「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操作可行性

3/ 文山區開發基地影響因素釐清


◆ 與談名單|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處/ 王曉雯股長

文山社區大學文山學召集人 / 何文賢老師

劉憲宗建築師事務所 / 劉憲宗建築師

學邑技術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蔡佳明總經理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 王章凱研究員

呂欽文建築師事務所/ 呂欽文建築師

元利建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志榮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 會議摘要|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袁副總工如瑩

作業準則應分階段、不同方式處理

短期針對以開發或進行中的案件如何處理;中期將作業準則回到都市計畫或都市設計準則要求下,即便不是在公劃地區範圍也要遵守;長期整治水圳改善水質水量問題。


作業準則有企圖突破既有都市設計準則的框架,不會是一個傳統的規範

袁副提到:「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不是都市設計準則」更新處企圖跳脫既有的框架,去思考面對水圳在開發上,能以都市再生作業準則給予開發建議。


劉憲宗建築師

作業準則應明確知道如何操作,認為放在都市計畫細部說明最有效

劉建築師提到:都市設計管到的是新的開發案,而策略地區屋齡大約20-30年,還未到要更新的時候,因此劉建築師認為不要以強烈的方式做都市更新。作業準則放進都市計畫裡的細部說明是最有效的。


重點是要有乾淨的水。水圳可以改道,重要的是保持延續性。

劉建築師認為水圳可以不用現地保存,至少保持延續性。就開發角度而言,有乾淨的水、有故事,房子就好賣,社區也接受,就一定可以水到渠成。

定線立碑讓話題產生、故事發酵

劉建築師提醒,現在能夠做的事情是「定線立碑」,讓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呂欽文建築師

需思考萬盛溪的性格與定位

呂建築師提醒:萬盛溪的性格與定為如何?假如開發之後,房子是以萬盛溪作為面向還是背向?建議這件事情要被思考進去。


建議整體開發或更大範圍去處理

呂建築師提到:當作業準則實施,且街廓不改的情況下,未來的開發會不會為了閃躲水圳空間而使房子便得侷促?他建議大範圍處理、不同階段的發展、分區的限制,比較有容積調配和增加綠地更大的可能性。


蔡佳明總經理

對於施行工具,都市設計指管到更新案,沒有管到危老,在更新地區裡卻不是更新案也管不到

蔡總經理提醒,都市設計是一個涵蓋性較廣的工具,但它只能管到更新案,沒有管到目前更新的最大宗:危老案件。另外, 依山水圳策略地區也因為不是在更新地區裡面,所以也管不到。

作業準則雖然可以不要剛性,但還是要明確,且能對外公告

蔡總經理務實建議,作業準則雖可以不要那麼硬性,但還是應該要是一個很實質、可以操作,且能對外公告的準則,不要只是被放著的一本計畫。


王章凱研究員

持續軟體面經營,讓水圳紋理重要可以擴散,有認知才容易被接受

除了制定作業準則,王章凱老師建議持續軟體面的經營,讓紋理保全成為大家「重大的認知」,透過軟體面輔以作業準則,才能使準則更被接受。

建議從主幹道感受到後面圳道空間的存在

王老師建議,除圳道兩邊空間之外,能不能透過視覺處理或其他方式,讓圳道文裡可以從主幹道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志榮建設代表

水紋理保留的方式建議彈性設計

志榮建設李先生以開發商角度認為,希望水紋理保留的方式可以彈性且多元。


元利建設代表

重點是要有穩定性、要透明、清楚,包括可以改道的範圍、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對價和獎勵

元利建設陳先生也同意劉建築師,認為水道可以不用現地保存,只要有計畫性的、把可以改道的範圍區劃得很清楚,能夠執行就沒有問題。建議資訊要透明,、對價關係清楚,只要開發商明確知道怎麼操作,他們是絕對願意做的。


水利處代表

汙水問題應建議衛工處協助,透過圖資知道周邊住戶接管情形

雨水下水道工程科的王曉雯股長分享福德洋圳再造的案例,建議水圳的汙水問題可以找衛生下水道工程處協助了解接管情形。汙水的處理除了接管,就是節流,或者是做汙水處理的設備,提供參考。


 

會議小結


在開發單位與空間專業者各面向的建議與提點之下,了解《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在操作上,應以短、中、長期階段性的規劃實施進程,短期持續軟體面的經營,以原則性提供開放空間設計指引,長期納入規範性的操作工具,不論是擬定更新地區都市更新計畫書之都市設計準則內容,還是將依山水圳策略地區納入都市設計審議範圍,強化開放空間系統等管制內容,不同的工具有各自的特性與限制。作業準則以維護水圳遺線紋理為目標,在不影響周邊土地開發使用下,確保水圳公共性價值,而成就作業準則的關鍵,除了持續推廣城市紋理保全的觀念之外,亦需要公部門單位的橫向整合,才有機會讓圳道的紋理在城市發展和都市更新之下,透過多元方式被保全。


Comments


©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