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都市小河域紋理保全─公私協力工作坊

◆ 時間| 2019/3/8 (五) 14:00-16:00

◆ 地點|臺北市都市更新處1703會議室

◆ 活動介紹|

在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計畫之下,依山小綠洲以臺北市依山地區(景美萬隆)為示範,操作具有社區參與的地區規劃,迄今已累積四年的民眾參與行動。為能持續轉譯操作經驗,接軌都市規劃,與上位計畫對話,2019年依據更新處推動政策需求,研擬《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後續預期將進行公告,將地區範圍內具有特色的空間可以納入審議原則或其他政策工具,讓水圳紋理在面對開發時有機會可以用多元的手法進行保全。

為產出《依山小綠洲-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我們依對象對於議題觀點的方式,分三個階段工作坊:以「民眾願景共識」、「開發端與技術專業回饋」、「公部門意見回饋」進行設計,在工作坊的滾動下逐步整合意見,回饋至作業準則中。


「都市小河域紋理保全」公私協力工作坊,邀請審議委員與公部門單位共同參與,研析作業準則各階段操作與公私協力之可能。


◆ 活動內容|

工作坊在簡述文山區水綠環境願景之後,由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文山學程召集人-何文賢老師分享景美舊圳道的現況。接著進行《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說明階段性成果,搭配大模型和各公部門單位簡報,並提出水圳遺線紋理保全的複合性作法,與階段性公私協力目標與進程。邀請政府各部門單位,以及審議委員,一起討論這套準則的內容規範、實施工具與時機,給予實務經驗與建議,找到在公私協力之下,都市空間及小河域的環境與發展的共存之道。


◆ 與會單位|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謝明同主任秘書

臺北市政府水利處 林正工程司

臺北市政府水利處 陳工程員

臺北市政府衛工處 吳幫工程司

臺北市政府新工處 蔡分隊長

臺北市政府公園處 陳工程司

臺北市文化局文資科 莊企劃師

昇陽建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審議委員 簡伯殷總經理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教授/臺北市文化景觀審議委員 蘇瑛敏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 李素馨老師




◆ 會議摘要|


水利工程處

當舊圳道的雨水下水道的系統,與現有系統已不重疊,需思考紋理保全是期待用什麼方式串連

水利處林正工程司提到,目前策略地區內雨水下水道系統,部分已經被截斷,被橫向排水溝取代,未來要做意象的回復時,若期待已「流動的水」作串連,則要思考取水源與動力引動的問題。


舊水路在都市計畫下,很多地目已不是水利地,而變更成住宅用地

林正工程司提醒:一般公共設施用地很少被劃為排水公用,大部分都是公園用地、道路用地甚至住宅區,因為一旦被劃為排水用地,使用率或者未來開發就會受限。目前策略地區內,屬於排水溝用地的名目很少。


支持水路開蓋,也便於維護管理

林正工程司表示,通常會加蓋都是民眾的需求,考量安全與衛生問題,會希望水道蓋起來,但依水利處而言,開蓋對於清理維護相對容易,對開蓋是完全支持的。只是在現實的層面很多不被允許,環境整體的質感需一起提升,民眾的認知才能一起改變。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

水圳沿線目前沒有提報文化資產,且在地里長的支持很重要,建議從社區營造角度嘗試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莊企劃師提到:目前水圳遺線沒有提報相關文化資產,曾經有一案是由文山社大提出的景美西歷史渡口設碑與文化資產提報,但當時因在地里長的阻力而沒有實行。建議從社區營造切入,但因不是在文資科的主事範圍,因此較難以協助。


衛生下水道工程處

目前汙水系統幹管系統大部分都能滿足這個環境,加蓋的圳道讓施工(接管)空間受限,有機會利用暗渠變更施工方式

衛生下水道工程處吳幫工程司提到:圳溝被遮蓋的部分,因地形跟建物型態難以處理接管,或許可以整合水利處資源,利用廢棄暗渠變更施工方式,或有明渠看得見汙水的部分,可配合水利處他提供的水路的走向,再做更進一步的調查。


新建工程處

新工處主管都市計畫道路,後巷即不在範圍

新工處蔡分隊長提醒:後巷不在都市計畫道路範圍,新工處難以進行管理,新工處主要在維護道路材質部分,顧慮人車通行安全問題。


公園路燈管理處

配合水路意象作公園更新,在民意共識下可以配合

公園處文山分隊陳工程員表示,公園處對於「依水路意象進行公園更新」,在民意的共識下是絕對可以配合。同時他也提醒:如果未來公園下的水道真的開蓋,就需要考慮到安全性問題。


簡伯殷總經理

水源穩定、水質好是首要條件

昇陽建設簡伯殷總經理提到:水路紋理保全,回到水文一定是要水,水源穩定度與水質接需把握,如果有問題的話,才能達到目的。

建議實施作業準則,有限制就要給予相對誘因(獎勵)

目前△F5-1的指標裡面並沒有獎勵這一項,如果要放入的話需要多思考,另外提到審議原則,或是在都市計畫細計中約定,但民意的意見很重要,限制多,就必須有誘因。


李素馨老師

建議以視覺系統呈現文化路徑

李老師提到建議水圳的線性與面狀關係,可以視覺系統、符號系統等方式顯現文化路徑,對整個台北市水路歷史脈絡能在消失的地景上顯影,也是環境教育很好的材料。

對於水路形態的六種類別放入再生作業準則中,建議加入用地的分類

李老師提醒:水路的六種型態ABCDEF,放入準則的可行性有疑慮,用地情形應一併考慮,未來要執行的時候,這方面會更加關鍵。


蘇瑛敏老師

除水質水量穩定之外,管理維護也很重要

蘇老師表示,水質水量穩定之餘,管理維護也相當重要,因此為提升管理維護的意願,應該持續軟體面經營,讓更多人對於水文化保育有所共識,且對於品質有所要求。


 

◆ 會議小結|

臺北市曾經的山水城市,在都市發展下的綠色資源正逐漸減少,都市小河域地紋理在面對開發下,如何用多元的手法進行保全,目前研擬的《依山水圳策略地區都市更新空間再生作業準則》也只會是其中一種操作工具,讓審查委員在個案審查時可以建議開發商、建築師透過開放空間的營造,進行水文化記憶的保存。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共同協力,在本場次工作坊中,理解各部門對於水紋理保全的想法,以及能提供協助的地方,同時也理解到各單位在紋理保全的課題上有各自的難處與限制,這些都是很好的回饋。為達成紋理保全的美好願景,絕對不能只依靠更新處或單一部門,或委託團隊,需要的是各單位在相同的目標下攜手合作,搭配行動計畫,以短、中、長期階段性逐步整合。

Comments


©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