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依山生活的午與夜》-翻轉後巷行動

已更新:2019年5月13日



◆ 時間|2016/11/25(五)17:30 - 20:30

◆ 地點|興隆路一段63號後方後巷空間

◆ 活動介紹|

曾經的水圳遺線社區的後巷空間,逐漸被人遺忘,然而由於過去的水路遺線讓依山地區的後巷較一般防火巷來的寬廣,使得許多公共空間的可能得以在這裡發生,後巷能翻轉變成前巷,成為居民活動的場域,在後巷翻轉為前巷的同時,是不是也能讓每個人心中都有理想中的城市樣貌?讓透過最生活的元素,一同在後巷討論城「事」,建構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工作坊以興隆路一段63號後方後巷空間為基地,以「生活」為主題,思考被掩蓋的帶狀水圳遺線未來的想像,如何呈現具有在地特色的水文意象及生活感的後巷思考。透過不同闖關活動,討論環境議題、都更議題、景觀設計。在環境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如何利用既有資源達到最宜居的城市,以攤位形式邀請城市關注不同議題的社群到依山來,傳達關注城市中的城事,塑造生活感的後巷與水圳遺線再現。建構市民心中未來的城市樣貌,包含人與人以及人與空間之間的議題。


◆ 參與社群|萬盛里辦公室、武功國小師生、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世新大學觀光系、文山社大

 

A、都市設計暨開放空間討論工作坊


以未來都市更新、都市設計願景為目標,從公共設施空間容積討論開始,進一步思考公共設施空間與現有水圳遺線開放空間的關係。

▲每個Box 表示40 坪空間,彩色有標籤者表示公共設施開放空間,淺藍色無標籤者表示住宅空間。


▲居民開始討論公共設施空間所需放置位置。


▲每個人選取角色扮演卡,以特定角色提出所需公共設施空間需求。

 

B、景觀設計討論—後巷的未來


針對萬盛橋遺線之開放空間,思考期課題與限制,一同與居民討論各種活動發生的可能性,以利後續設計得以符合民眾期待與需求。


▲設置景觀設計展板,提供貼紙讓民眾貼選適合的空間設計願景


▲景觀設計親子創作區,讓孩子恣肆使用黏土,發想該區開放空間未來的設計該如何操作。


▲景觀設計意見回饋區,讓路過民眾認識該基地,也提供對於基地未來設計的思考與想像。

 

C、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設計互動區


該基地與世新大學觀光系規劃課合作,學生在工作坊期間與居民討論該基地設計方案。希望鼓勵地區大專院校參與社區環境規劃設計,也藉此將在地學子地區,共同討論地區環境發展。

 

D、點亮後巷聚落剪紙燈創作DIY


邀請文山區居民的剪紙藝術家「陳治旭公工藝美術創作」來到依山小綠洲,共同用剪紙創作回顧景美地區老故事及文史,並使用剪紙藝術創作品點亮依山後巷空間。


 

E、議題市集闖關區


邀請不同議題團體、NGO組織設攤位來分享理念。本次邀請了自然步道協會、文山社區大學,分別擺設認識種子、水質監測、煤炭球製作DIY活動,藉此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並且認識過去在地的產業。

 

F、老故事分享會


邀請在地的耆老、居民以及關心依山地區的在地社群,一同分享萬盛里社區當地水文、老故事、聚落發展,透果點亮水路遺線駔造不一樣的後巷分為,讓與會者娓娓道來屬於地方的故事。




 



Komentarze


©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