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仙岩六巷的橋與鐵道》– 生活願景工作坊

已更新:2019年5月13日



◆ 時間| 2016/11/25(五)17:30 - 20:30

◆ 地點|興安里仙通橋墩( 仙岩路8號旁)

◆ 活動內容|

過去為水田遍布的依山地區,水路曾流經人們的生活場域,雖不復見,我們卻能在街坊裡尋得水道遺跡。而依山地區同時也乘載了一段煤礦產業的興衰,仙通橋墩跨越水道運輸煤礦,五分車走過之地為景美地區帶來榮景,人因討生活發展至今日的水泥聚落,漸漸忽略。如何與環境共存?今晚,我們將在老巷子裡講古,重拾過去,想像未來。


在《仙岩六巷的橋與鐵道》– 生活願景工作坊中,我們設置歷史回顧廊道、景觀設計未來提案、生活路徑藝術共同創作,和依山許願牆。我們點亮巷弄空間,邀請居民來看老照片,分 想過往的生活記憶,並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學生一起進行景觀設計互動、發想未來生活願景。


活動地點在仙通橋墩空間,仙通橋原為仙岩路16巷內興安宮後方的永豐煤礦運煤台車行經的橋樑,台車由興安宮前方通往仙岩路六巷、景華街,再與興隆路二段的台車道相接,將煤礦送到羅斯福路上的萬新鐵路十五分火車站(1955年更名為萬隆火車站)。 鐵路廢棄之後,橋梁也被拆除,橋墩被棄置於即將興建大樓之處,在文山社大與地方民眾積極爭取下,將仙通橋碑至於原處,得以保留其歷史意義,而這段地方參與公共事務的經歷也成為地方能量持續推動的種子。透過歷史回顧,循序漸進地引導居民想像未來的生活願景。

 

A. 歷史回顧廊道


仙岩路六巷為老路之一,將募集而來的老照片於仙岩路六巷內展示,作為一日歷史迴廊。透過老照片故事的解說與民眾互動,也藉此蒐集在地意見。當天的老照片回顧區域,意外吸引到在地居住有 兩百多年以上的劉家聚落後代,甚至還遇見了就職於公務系統的內政部總務司劉進興司長,分享劉家聚落、景美一帶、水利發展的點點滴滴,另外還有公賣局員工後代,闡述居住住宅即為當時長輩 們定居於此,於公賣局同事合建的住宅群落。由此顯示了景美在地聚落的演變及公教人員居多的背景所在。




 

B. 景觀設計未來提案

針對仙通橋周邊開放空間基地的課題與限制所提出的改善方式,並於活動間展示如何使用對環境友 善的整建策略作為依山地區未來能採取的空間模式。配合工作人員解說,請民眾使用黃色豆貼來表達想法。統計結果將做為設計依據,收集在地民眾對於空間需求想法,並激發對於空間的願景想像、勾起地方回憶為目的,以在地元素和課題做為題目選項,以其空間改造後能符合居民使用需求,統計結果將做為設計依據,以其空間改造後能符合居民需求。

 

C. 生活路徑藝術共同創作

景美仙跡岩一帶,以重要的水路串連起各社區的空間,該基地曾經流過萬盛溪流,周邊又有瑠公圳流經,與居民訪談舊有文化歷史,對於水路流經的位置,老居民總是娓娓道來。因此,希望透過毛線的藝術創作,作為互動的藝術裝置,讓民眾自由創作心中的水路路徑,藉由口述與手感,共同創作出屬於社區的水路路徑,並於創作完成後置原地展示一段時間。

 

D. 依山許願牆


利用「我希望依山地區...」命題,透過許願牆的方式讓居民自由發想對於生活環境的願望,搭配便 利貼收集居民對依山地區或是此開放空間的未來想像。

 

E.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景觀設計互動


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景觀課程合作,學生在工作坊期間與居民討論該基地設計方案。

 

F. 點亮巷弄


利用最小單位的LED燈點亮巷弄,不僅藉此點亮原本漆黑的巷弄,促使居民願意踏出步伐,走進平 常忽略的小巷弄中,另外,更透過「一盞燈,一個故事」的方式,吸引居民交換故事,開啟民眾更多對於水路遺線巷弄的想像。

Comments


©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