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人都能參與的地區規劃(專業版)

已更新:2019年5月13日



◆ 時間| 2017/4/13(四) 13:00-15:00

◆ 地點|

  1. 基地踏查地點:萬隆捷運站2號出口集合

  2. 工作坊會場:風箏人咖啡(台北市文山區景豐街48巷1號)

◆ 活動內容|

指出都市更新應重新思考軟體的基礎建設,透過貼近在地日常生活的空間經營,不斷滾動出更多的在地行動與群體共識,並融入減災、韌性觀點,推動具綱要規劃角色的「都市更新計畫」為指導原則,從中引導都市更新單原等更多公共性的討論。


考量都市規劃(都市更新、都市計畫、都市設計)的語言與專業較不易為一般民眾了解,本次工作方式主要與精神去提供大家規劃討論,從中歸納專業者(產官學界)的共識。期望透過多元視角的工作坊引領,集思廣益討論「好的都市更新計畫」如何可能落實社區規劃的觀點,由下而上的推動地區再發展的共識願景,並後續落實於制度之中。


活動先至戶外進行水圳遺線勘景,以不同「視角」擬定「都市更新計畫」、角色扮演,後至室內進行工作坊活動,工作坊共分為五大步驟,分別為六種視角、角色扮演、進行評價、分成兩組、修正方案。



◆ 參與社群|


【都市更新處代表】

  • 更新經營科胡如君、更新經營科施育汶、企劃科李怡伶。

【社區營造與在地參與】

  • 好蟾蜍工作室林鼎傑、好蟾蜍工作室余泓緯。

【建築與都市更新】

  •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副總工程師袁如瑩、中華民國地政士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林旺根、耕新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佳蔚、劉憲宗建築事務所負責人劉憲宗、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劉新蓉、大橋工舍林宜萱、蔡明穎建築師事務所謝昀軒。

【都市規劃與都市設計】

  • 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佳明、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協理楊奕冷、都市里人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劉建億、都市里人規劃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蕭松年。


◆ 討論摘要|


階段1:六種視角

將全場人員分成六大組、六大組代表不同空間方案視角,分有歷史紋理、建築地景與生態、交通規劃、土地利用、防災、依照所分配到的組別視角,針對基地範圍內的元素(如建築、道路、牆面、街廓等),提出此視角最重要的元素,以及你認為的觀點,繪製於投影片上。

 

階段2:角色扮演

重新分組,依據參與者的背景,分成不同角色/利害關係人,分成六種顏色/利害關係人,包括市政府、社區居民、開發業者、地主、非政府組織NGO。以上述角色,挑選出階段1各組所繪製的元素圖,擬定出方案。

 

階段3:進行評價

回到原階段1的視角分組,假設自己是此組的審議委員,評價各個方案。


 

階段4:分成兩組

回到階段2角色扮演分組。試想自己所扮演的利害關係人,是否認同其他組別的方案,並且願意與對方所扮演的角色分成同一組,一起合作。依據評價,主持人進行配對分組,將原本的組別,分成最終兩大組別。


 

階段5:修正方案

分成兩大組別後,每一小組(第2階段時的分組)推派代表,共同協商,討論出修正方案。最後兩組,簡報分享修正過的方案。

Comentarios


©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