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揭開臺北東區綠面紗》- 建構都市里山學工作坊

已更新:2019年5月13日

◆ 時間| 2015/9/15 (二) 13:00-18:00

◆ 地點|信義社大/信義國中3樓視聽教室A(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158巷1號)

◆ 活動內容|

台北市依山地區環境,如內湖、信義及文山區,從舊聚落演變至今高度開發的環境,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然而,隨著氣候變遷的惡化環境,豪大雨的淹水帶來山區、水溪環境嚴重的影響,開始思考,以「里山學」為概念,如何藉由生態自然且不破壞環境的做法,讓人與生態環境共存。


本工作坊以「建構都市里山學」的願景,選定台北市依山地區內湖區、信義區、文山區作為操作範圍,工作坊開場結合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研究所郭城孟教授,分享閱讀台北地景的生態觀點。後半段邀請相關NGO組織及環境團體、社區夥伴等,討論並協助盤點指認依山地區的空間範型與議。




◆ 參與社群|

地緣社群:信義社區大學、文山社區大學、文山區里長

議題社群:台大城鄉基金會、生態觀察家

技術社群:手作步道協會、自然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


◆ 討論議題摘要|

文山區

1、文山區的發展應結合強有力的公民參與能量

2、未來開發的方式應尊重依山傍河的地勢原貌條件

3、興隆路、羅斯福路等大計畫道路的人為開發造成過往山系、水系的生態綠網被切割甚至零碎化。

4、綿密豐厚的古道系統、遺址文化等應與地方發展儘力扣連並串連加乘。

5、線性廊道、淺山地區應列為優先再生發展、護育的地區。

6、藍帶系統應納入都市中的瑠公水圳系統整體思考。

7、相關大型政策資源的投入,包括貓空商圈的人形通廊、萬芳公營住宅等尚有疑義,應考量如天際線景觀、防洪措施應依地勢條件處理,避免量體最大化思考。


信義區

1、提升公共開放空間生態價值:重新檢視既有綠色空間環境(學校用地、公園、人行道空間),結合生態環境教育理念,栽種在地物種,延伸綠手指。

2、維持現有生態平衡:提升市民環境教育理念,避免過多棄養行為影響在地四獸山的生態。

3、人行道路徑串聯:結合既有登山入口、自行車廊帶空間,串聯人車分離的路徑。

4、結合既有煤礦產業,透過過去的鐵道、水路進行串聯,推展低碳小旅行。

5、挖掘社區綠點空間,如社區據點、綠屋頂空間,型塑社區菜圃,變成點線面串聯的社區綠空間。


內湖區

1、建立生態廊道路徑:調整道路路線,或是策略性建置生態廊道空間,避免道路切割原有生態通廊。

2、高速公路邊坡與橋下空間處理好生態性的空間環境,成為友善的生態廊道空間。

3、河濱藍帶空間,重新盤點河濱綠地空間,串接河濱為藍綠帶串接環境。

4、靠近山邊環境須避免過度的道路開發,若有太多道路網絡,容易切斷自然的生態棲地空間,易讓既有綠地空間失去生態性功能,因避免道路環境的切割。





Comments


©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