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仙跡岩走讀行動工作坊》環境生態踏查

已更新:2019年5月13日



◆ 時間| 2015/10/6 (二 )8:30-12:00

◆ 地點|景興國小大明溝旁涼亭(臺北市文山區景華街150 巷 21 號旁)

◆ 活動介紹|

邀請文山社區大學深耕生態觀察與自然環境推廣活動的三位老師,張秋蜜老師、

林寬興老師、黃世仁老師進行導覽,引領學生們學習觀察仙跡岩周邊生態與環境間

的關係,讓學生們於過程中,發現環境資源或課題,找出適合操作的潛在空間。


◆ 活動內容|分組導覽路線

◆ 時程表|

A 組 空間與環境觀察
  1. 登山入口緊鄰瑠公圳支線,具有文史故事串連潛力。

  2. 入口區意象不明顯,且有違建占用情形(廟宇、危樓) 需改善。

  3. 步道沿線有(人工)活動據 點,雖可休憩但人造設施恐帶來生態破壞,應避 免。

  4. 大地工程處施工步道與涼亭工程過於生硬,應考量地勢、水路、樹木生長等環境規劃設計,避免豪雨期間設施破壞難以再復原。

  5. 原生植物應保持,可見證仙跡岩古今風貌。

B 組空間 與環境觀察
  1. 海巡署登山路徑主要為自然步道環境,文山社大與千里步道近期致力推廣手作步道,此區為示範點 。

  2. 手作步道須避免經過樹木根系,以就地取材,並以透水鋪面鋪設(如碎石)。

  3. 手作步道兩旁會留設凹槽,如草溝,讓雨水可從高處留至山下空間,周邊環境有農地,也可引水至農地蓄水池,讓農地善用雨水撲滿。

  4. 步道過多影響生態,設置步道需導引主要步道,其他支線要漸進式淘汰。

C 組空間 與環境觀察
  1. 仙跡岩坵塊作為建成區的生態嵌塊體,應在其周邊 環繞以緩衝區概念的空間手法來加以保護。

  2. 優先確保仙跡岩內部生態物種活動的安定,避免建成區的人為干擾過度影響其間的生態運作。

  3. 界定空間屬性與倫理主次,逐步降地人為活動在坵塊鄰近周邊環境裡的干擾強度。

  4. 仙跡岩上的活動空間不應 僅視為建成區環境中之公園綠地的延伸,其上的空間形態應避免私有化與人工化的結果。

  5. 依山地區的綠色開放空間將不僅僅是創造的綠地,而更是棲地的營造。


Comentarios


© 201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