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方行動與都市設計的對話 》– 專家諮詢會議

已更新:2019年5月13日



◆ 時間| 2017/1/1617:30-22:00

◆ 地點| 自由51 咖啡 ( 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150 巷59 號)

◆ 活動介紹|


1. 串聯跨領域的專長,促進計畫與不同層面的分工協作關係的釐清,以利定位:

  • 本計畫位與各法令或計劃空間範圍的尺度關係釐清,並了解可突破努力之可能範疇。

  • 各空間尺度與相應政策工具(制度)可歸範、管制的項目,及不足之處。

  • 社區營造中之行動者Agency(代理人)可持續串聯地方社區社群,促進地區經營、制度對話之對策方案,如空間經營、自籌資源、活動擾動、地方經營討論平台等。

2. 以本計畫所盤點之策略點及擬定之策略軸做為討論基礎,釐清歷史紋理、生態環境作為優先性之公共議題討論介面,策略定位及後續相關整備工作之討論。


3. 以社區營造/生活圈營造的模式,帶動地區再生活化的方案,及與地區重大建設、市政指標計畫等相關可能關聯。



◆ 議程|

17:30-17:40 報到與會來賓報到

17:40-18:30 計畫簡介 介紹相關來賓與計畫內容( 含階段民參成果回饋)

18:30-20:30 專家學者經驗回饋 分享依盤整之專業四大領域輪流發表

20:30-21:30 綜合討論歸納與小結


◆ 參與社群|


A、都市計畫與都市設計

喻肇青:中原大學景觀系榮譽教授

蔡佳明:學聯不動產資訊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憲宗:劉憲宗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B、都市更新

方定安: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徐燕興: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處長

林旺根:中華民國地政士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


C、防災與氣候變遷

李天浩: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陳亮全: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客座教授

石婉瑜: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


D、社區營造與在地參與

劉進興:內政部總務司司長

孫啟榕: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樓琦庭:珍宇設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鄭秀娟: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陳建志:文山社區大學環境學程召集人

林淑英: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 討論提綱|

A. 都市計畫與都市設計

  • 檢視當前政策管制工具,如何面對或回應地方紋理保全、社區社群活力等需求?

  • 未來文化資產( 即現況非為法定文化資產位階之空間) 的法令定位在都市計畫中的關係,如水圳遺線、記憶地景,如何回應到文山區都計通盤檢討中去加以指認並促成有關規範?

B. 都市更新

  • 都市更新計畫範圍、劃定單元與社區生活圈在規劃工作的關係,如何能更緊密的整合?

  • 倘透過「策略地區」(計畫層級) 去推動民眾參與與制度接軌的可行性如何?

  • 運用後巷、開放空間系統,去引導、 回應氣候變遷與防災的課題,如何在都市更新公共性的規範管制工具討論中被更加突顯?

  • 現行都市更新的範疇( 整建、維護、 重建) 中,對應本計畫所提出的「短期點狀整建、中長期街廓重建策略」 的看法與建議?

C. 防災與氣候變遷

  • 本計畫所研擬之後巷翻轉的空間設計方案, 如何更有效的促進跨局處合作,包括運用雨 水下水道等都市排水空間進行都市保水效益 的極大化 ( 相關單位:工務局、水利處) ?

  • 或者,運用後巷空間作為人行友善空間的創 造? ( 相關單位:工務局、水利處、交通局) 運用策略點去回應並帶動總合治水,如分散 式滯洪等討論的民眾教育機制?

D. 社區營造與在地參與

  • 本計畫所盤點的十九處策略空間, 如何用地區經營的角度,去促成不同社區、不同社群進行串連合作, 形成地方協作的網絡?

  • 相關的在地對話平台角色為誰?



◆ 關於專家學者諮詢會議成果,各委員意見綜整議題|

  1. 有關「都市更新」與「社區營造」之接軌,應有地區尺度觀點,進行系統性的規劃,結合社區協議制度,發起社區討論形式的地區型規劃面向,建議可由「都市更新計畫」思考。

  2. 現行都市更新制度有「都市更新計畫」,但未有明顯執行規範,建議可由此制度出發,以地區尺度思考,規範都市更新地區,研擬水圳沿線都市設計原則,以「都市更新計畫」做為指導性方針。

  3. 現行制度的溝通管道,對於公民參與方向,仍有些瑕疵,建議專業者的資訊及知識需有庶民性的語言轉化,以利建立更具有公共性溝通的平台。

  4. 關於社區參與的公共溝通平台,建議可結合社區規畫中心概念,在社區「開一間店」,持續深耕性滾動討論,發展3 ~ 5 年,以利發展社區共識平台。

  5. 有關微氣候環境改善觀點,可透過公共開放空間設置操作自然風進而回應都市熱島效應。應以「體系」( 河川、雨水、地下水等) 面向,思考水與都市用水( 水資源、水災害) 的關係,並利用都市更新的機會將永續韌性的城市建構起來。

  6. 都市計畫、都市設計與都市更新之間的銜接,納入「減災」思考,建議須有「都市環境整備計畫」,應以「策略地區」進行管制性規範,先以整體翻展思考,在進一步談建築體更新。( 有關「都市環境整備計畫」,本案後續以「都市更新計畫」環節,結合此上述概念發展。)



圖 1- 專家學者們於會後合影



圖 2-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孫啟榕老師認為透過適當的 人的經營去回應都市更新中所面臨的種種課題。


圖 3- 文山社大陳建志老師認為空間整備計畫的公共 設施的想像,建議是貼近生活的議題共同連結思考


圖 4- 基隆市都市發展處 徐燕興處長認為以社區規畫中 心的概念,在社區「開一間店」,持續深耕性的在社 區滾動討論整體環境的發展,使社區有既定的共識。





Comments


© 2019 

bottom of page